班系服訂做-旗袍作“班服”不宜強求
今年,廣州老牌名校真光中學高成衣代工一年級計劃開設兩個女生班。每天,女生要穿旗袍上學,還將學習家政、社交等淑女課程。
據說真光中學開辦淑女班,是因爲該校校長荀萬祥發現高中有個普遍現象:在課堂上,男生比較活躍,而女生則顯得不太積極。由此他萌生了開設女班的想法,打算以此培養女生獨立自強的意識。根據他的設想,今年9月,新生將采取自願報名的方式,在計劃開設的兩個女生班裏,將根據女性的心理生理特征,爲女班的學生設計一系列真光女兒教育功課,比如家政、縫紉、裁縫、禮儀、社交、口才等。還將爲女班設計特色班服旗袍,凡是女班的學生,每天都要穿著旗袍來上學。其目的,就在于創設氛圍,培養有氣質、有想法的女生。
由此可見,所謂女班的最大特征,就是女兒教育課程和旗袍。因爲對于混班裏的女生,你不可能不管她們心理生理的特點,不去解決她們課堂不活躍的問題,否則就是不負責任,背離教書育人的宗旨。至于女兒課程和傳統的高中教育內容如何劃分,如何平衡,這個留待以後再議。單就旗袍而言,我以爲未必就是淑女必備的條件。或者換句話說,女孩淑女形象和男孩陽剛形象的塑造,跟穿什麽著裝,沒有必然的聯系。
服裝最原始最本質的功能,是遮身蔽體,是保暖安全,然後才具有審美的價值團體服。當然後來興起的制服,也有區分職業的功能。像其它事物一樣,服裝也有班系服訂做一個發展完善的過程,從最早的樹葉獸皮,到現在材質多選款式多樣,成爲反映國家、民族和時代政治、經濟、科學、文化、教育水平以及社會風尚面貌的重要標志,真可謂琳琅滿目絢麗紛呈。在服裝的進化史上,也曾經有旗袍的一席之地,甚至我國在三十年代,還曾將旗袍定位國服,足見當時地位顯赫。但隨著服裝潮流的發展,旗袍早已失去了當初的地位,因爲它也有著不可克服的局限,在個性張揚的今天,團體制服缺失現代審美的元素。尤其是它的不便和麻煩,不符合當代生活的節奏。你不能設想居裏夫人穿著旗袍,整天奮戰在實驗室裏;也不能設想鄧穎超、陳慕華、吳儀、劉延東等傑出的政治女性,也旗袍加身,出現在工作場所。而且,你更不能因爲她們不穿或少穿旗袍,就說她們不是淑女;或者在她們成長的過程裏,除了旗袍以外的服裝,就阻礙了她們淑女素質的養成。
所以,特色課程可以有,淑女班也可以辦,但旗袍這樣的“班團體服訂做服”,還是不要強求一律的好。因爲它和朝氣蓬勃、青春活潑不大搭調,倒和玉墨比較匹配。就算上體育課時可以更衣,那麽課間活動,難道就不參加了嗎?最重要的,淑女需要內塑和修煉,所謂“粗缯大布裹生涯,腹有詩書氣自華”,不是穿件什麽衣服,就是淑女和紳士的了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