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0月8日星期一

中秋節為什麼在台灣變成“烤肉節”


  在大陸朋友眼中,台灣過中秋節有點令人匪夷所思,大家都知道,中秋節是賞月的日子,它的符號不外乎吃月餅、吃柚子、全家團圓等等,可是現在在台灣,這些傳統中秋節的元素,好像已經沒有那麼重要。
  如果在中秋節當天來到台灣,可能你一出機場就能聞到陣陣的燒烤味,燒烤香味及白煙從千家萬戶,大街小巷冒出,大家都在烤肉,這天,台灣為地球的碳排放量,不知貢獻了多少。
  你會發現,路兩旁商店騎樓下就有人擺陣開始燒烤,住樓房的,陽台上也有人在燒烤,稍微大一點的空地,也有人在燒烤,還有些人在家裏客廳一邊烤,一邊用風扇將煙往外吹,一年之中,沒有見過那麼密集在燒烤的。
  台灣人似乎個個都喜歡燒烤,都是燒烤專家,燒烤在台灣習慣稱為“烤肉”,而台灣人說的“烤肉”又不像美國人那種在家後院拿著烤肉架充滿小資產階級情調的“烤肉”,台灣人覺得“烤肉”是很隨意的事,隨便買個便宜的烤肉食材,更常見到的是找幾塊磚頭圍起來,上頭放個網子就開始烤肉了。跟大陸肉串式的燒烤不太一樣,台灣人喜歡烤肉片,你到市場一定可以買到專門切成適合燒烤厚度大小的肉片,買回家後醃在醬汁裏,隔天就能拿來烤了。
  每個台灣人成長過程中一定都有這種經驗:男女聯誼出去郊遊,就喜歡在溪邊搭著石頭生火,架起烤肉網,上面放著肉片、香菇、玉米等食材。以前如果年輕男女辦聯誼活動,幾乎就是到溪穀間玩水烤肉,男生裝能幹負責撿木材造爐生火,女生這時就裝賢惠負責翻烤喂飽男生的肚子,吃飽後再下到溪中玩玩水,男生卷起衣袖露出結實的胳膊,水花打濕了女孩們的衣衫,若隱若現得曖昧如出水芙蓉,一場烤肉聯誼下來,不知促成多少良緣。“烤肉”在台灣人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,但這中秋節在台灣什麼時候開始變成“烤肉節”的,一般說來,始於80年代中期,這二十幾年來竟然也變成了一種“習俗”,所謂“中秋烤肉”變成一句理所當然的詞,這簡直也是一種“台灣奇跡”。相傳在那些年,一個醬油品牌 萬家香推出了一支廣告,其中有句口號:一家烤肉,萬家香。這支廣告成功地促進了銷售量,之後,他的對手品牌,金蘭醬油也想搶攻這市場,也密集推出“金蘭烤肉醬”的電視廣告,在金蘭烤肉醬之前,大家烤肉通常是自己拿醬油和沙茶醬混合,拿著毛刷沾醬再塗在肉上,而金蘭烤肉醬一推出,它還隨罐付了一個小毛刷,直接將毛刷裝在瓶口上,倒著一拿,就可以直接塗肉了,對酷愛烤肉的台灣人來說,這簡直是劃時代的發明啊!
  據說,這兩家廠商,在中秋節期間密集推出廣告,幾年下來,造就了台灣“中秋烤肉”的風潮。
  對愛熱鬧的台灣人來說,中秋烤肉也是串門子的好方法,那一天左鄰右舍、親朋好友都會相約一起烤肉;烤肉擺在路邊,路過的人說不定還會被邀請一起加入,這種中秋街邊烤肉流行到了一定程度,前幾年全台好些小區倒是有志一同,在當天晚上,索性封了街來辦烤肉大會。
  當然這種“習俗”,反對的人也不少,這幾年也有以“節能減碳”、“減少空氣汙染及垃圾”或“飲食健康”等理由反對烤肉的聲浪,只是烤肉在台灣就是圖個熱鬧開心嘛!所以這種趨勢流行好像也沒減退。中秋節晚上,親朋好友幾人,吃著烤肉月餅,閑話家常,再吃個柚子解解膩,晚風徐徐,生活的小樂趣就是如此。
  於是在台灣“但願人長久,千裏共嬋娟”的浪漫中秋節就變成“共烤肉”了,口腹之欲還是比詩情畫意實際多了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